2025年,錢從哪里來?

2025年,錢從哪里來?

01

敘事我給出的第一個關鍵詞是:“敘事”。所謂敘事NARRATIVE,是個學術化表達,通俗點說就是講故事。千萬別覺得“講故事”是個無足輕重的事情。按照尤瓦爾·赫拉利在《人類簡史》里的說法,我們智人本來就是敘事的動物。故事,是我們創造共同想象、凝聚共識,實現大規模合作,從而得以站到食物鏈頂端的核心能力。千百年來,我們人類一直在兩個不同的現實中穿梭:一個是觸手可及的客觀世界,比如山川湖泊、汽車房屋等;另一個則是由我們的想象力和認知構建的虛擬世界,比如宗教信念、貨幣價值、股票價格,而這些主要就是由敘事構成的。要說被“敘事”影響和塑造得最厲害的,資本市場肯定是其中之一。為什么?因為敘事可以塑造信念,改變預期,而資產價格反映的就是預期。舉個例子:一個人得了胃病,很多年治不好,結果喝了幾年某白酒給喝好了,然后得出了一個結論——“某某白酒能治胃病”,這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敘事。假設這個故事在某個場合,或者因為某個名人,某個原因流行起來,那么市場上的投資者就會預期這款白酒的銷量上升,利潤更高,利好股價。因為有了這個預期,投資者開始買入這個股票,股價開始上漲,從而吸引更多投資者買入,股票價格繼續上漲,市場預期被加強,形成一個正向的反饋機制。這個機制什么時候會被打破呢?取決于敘事是否會被證偽,是否能持續。越是難以證偽的敘事,生命力越強。比如比特幣,比如“AI(人工智能)革命會帶來生產力提高”。在當今這個時代,敘事的力量被進一步放大了。不管是從交易還是從數字經濟的角度,將“敘事”這個新變量引入資產定價的討論中,已經變得越來越迫切。為什么?這一方面是因為,現在社會越來越缺乏共識,充滿不確定性;另一方面更重要的,則是因為社交媒體的興起。首先,社交媒體讓共識的形成和破滅都更快,市場預期變得異常脆弱,價格也更加跌宕起伏。再有,社交媒體降低了敘事門檻,讓市場噪音變得更大,波動更頻繁。什么樣的敘事最容易在市場上流行呢?整體上看,成功的市場敘事通常具備三個要素:關己性、重復性和自我強化。第一個要素是關己性。一個敘事要流行,必須和社會大眾之間產生共鳴。比如說股市的“政策轉向”敘事之所以容易流行,是因為它切中了社會大眾最大的共識——財富焦慮。在經濟不確定性上升的時期,任何可以讓財富增值、保值的故事和預期,都會觸動大眾心里最敏感的弦。第二個要素是重復性。孤立的敘事往往難以持久,敘事流行需要持續制造漣漪。今天社交媒體對敘事的重復和強化,是敘事病毒式傳播的最重要渠道。第三個要素是自我強化機制。這個聽起來可能有點抽象,舉個例子:比如某個知名投行發布了一份看好后市的分析報告,這個觀點很快在市場上傳開了。從投行的角度,他們當然希望自己的判斷是對的;而普通投資者看到“大機構都這么看”,自然會增強買入的信心。當越來越多的人買入,推動價格上漲時,這個上漲又反過來印證了投行的判斷。市場參與者會覺得“果然如此”,信心更足了。特別是,對機構投資者來說,還有個額外的壓力:別人都在賺錢,自己要是踏空了,可能面臨資金撤離。所以即使對行情有懷疑,也可能被迫參與,變成推動價格上漲的一分子。這就是為什么金融市場的敘事特別容易走向極端。因為敘事、行動和結果之間會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。就像個助推器,只要輕輕一推,信念就會動搖,只要一個小的螺旋,蝴蝶效應就會形成。那么面對資本市場上的流行敘事,我們該怎么辦?這里有兩點提醒:第一,當一個敘事出現的時候,可以用我們剛才說的關己性、重復度越高、自我強化機制三大要素,來判斷它是否能夠流行并實現對資產價格的影響。第二,要時刻記住,敘事是構筑在想象之上的,流行敘事下的資產價格是非常脆弱的。所以在參與敘事驅動的交易時要格外謹慎。因為在社交媒體時代,敘事傳播得太快了,等你看到大量相關信息的時候,價格反應可能已經到位,這時候追高的風險就特別大。100多年前,勒龐在他的著作《烏合之眾》中提到,包含著各種觀念、感情、情緒和信念的敘事,在群眾中都具有和微生物一樣強大的傳染力。此后100多年間的資本市場多次證明,人類會高估“自我信念”的堅定程度,也會低估流行敘事的洗腦力量。在這個社交媒體時代,我們既要承認敘事的力量,也要學會在敘事的漩渦中保持清醒。02向往說完了“敘事”,我要給出的第二個關鍵詞是“向往”。
為什么說“向往”?因為在今天的中國市場上,一個新的現象越來越明顯:所謂的“種草經濟”。這兩年,似乎做什么事都是“種草”:去哈爾濱旅游打卡是種草,買輛公路車是種草,喝杯某品牌的奶茶也是種草。你仔細想想就會發現,被“種草”的需求,都不是所謂的“剛需”。當沒有“剛需”的時候,消費的欲望就需要被激發——“種”,就是撒下種子,去培育和刺激;“草”,就是欲望,是向往。這個現象背后,其實反映的是,消費市場的價值觀正在發生方向性變化:隨著社會從匱缺到豐裕甚至過剩,消費市場的價值觀會從“物質主義”向“后物質主義”轉變。今天的中國,人均GDP早已跨過一萬美元這個門檻,約43%的成人年收入水平超過了1萬美元這個全球“中等收入標準”。截至2023年,中國有超過56%的人口出生于1980年之后,“90后”和“00后”逐漸成為消費品市場的主力。換句話說,中國進入了一個相對豐裕的時代,消費市場已經逐漸被更推崇“后物質主義價值觀”的人群所主導。對于商家來說,這意味著什么?意味著供給側必須進行一次徹底的結構轉型。因為物質化需求大多是具象的,商家滿足需求即可。而非物質化需求則是抽象概念,它需要在具體的場景里被激發。那么,怎么激發需求呢?這就要說到種草經濟背后的另一個重要變化:信任建立方式的轉變。歷史學家尼爾·弗格森說過一個很有意思的觀察:之前的社會是高塔型的,影響力是自上而下覆蓋的。而互聯網技術就像“現代的公共廣場”,在這個無邊無際的廣場上,你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自己的同類,影響力越來越傾向于以“網狀結構”進行滲透。要知道,交易的本質就是信任。只不過在不同的時代,構建信任的方式不同而已。農業社會是物物交換,要通過鄰里街坊的口碑相傳來構建信任。到了工業時代,商品大規模生產和銷售,口碑相傳的效率太低,品牌開始通過大型百貨商場,通過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來提高認知度,構建信任。而今天,隨著數字平臺的滲透,一個龐大到可以突破地域和時間限制的線上社區逐漸形成,這使得最古老的“社區口碑相傳”變得極其高效和精準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種草,本質上就是回到最古老的交易形態,只是用了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,去實現最古老也最根本的信任構建方式。更深層次地看,“種草經濟”的興起,其實反映了中國人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變化,這是“種草經濟”出現的社會土壤。什么意思?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,黨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有過兩次重要的判斷:1981年提出要解決“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”;到了2017年,這個判斷變成了“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”。從“物質文化需要”到“美好生活需要”,短短四字之差背后,對應著中國經濟結構從重制造到重服務的方向轉變,從“發展就是硬道理”到“高質量發展” 的思路轉變,也對應著我們之前說到的,消費從物質價值觀到后物質價值觀的轉變?!拔镔|文化需要”更多地體現為大的共識,比如吃飽穿暖、有房有車、接受教育。但“美好生活需要”不一樣:雖然我們都有車,但你喜歡寶馬,我喜歡蔚來;你打卡山川大河才覺得美好,我宅家逗貓也覺得溫馨。這在商業中這意味著什么?意味著以前那種集體上行的大規模、大平臺、大品類、大賽道的商業環境正在隱退,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精細、更走心、更小而美的商業生態。用消費觀察家曹虎博士的話說,現在中國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,就是“需要下海的捕鯨時代已經過去,剛剛開始進入在海邊的拾貝時代”。這里的“貝”,就來自人們各自心目中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就像曹虎博士說的,這是“消費者覺醒”的時代——商品不僅是“消費”,更是人們追求生活方式的載體和工具。所以我們看到,近幾年雖然整體消費市場不景氣,但品質化、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反而在增長。從收入層面看,中國已經有29個城市、共2.3億人口的人均GDP超過20000美元,這部分人往往對標日韓同等收入水平的消費理念,追求有審美調性的生活。此外,還有數億生活在低線城市,收入稍低但消費理念并不低的年輕世代,他們也愿意圍觀和欣賞美好生活——身不能至,心向往之。只要心向往之,就會有潛在的需求被激發。支撐未來產品和品牌的,不僅是功能的滿足,還是復雜深刻的情感共鳴,是價值認同,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、追求和認同。在普通人平凡的生活細節里,找到向往,激發需求,是中國企業和企業家還能做,也有能力做好的事情。03

出海說完了“向往”,我要給出的第三個關鍵詞是“出?!?。出海就是中國的“物”“錢”“人”走出國境,尋找全球市場,拓展新的生存空間的歷程。具體來說,它可以分成八種模式:1)產品出海,就是把貨物出口到海外市場;2)服務出海,是在海外設立服務網絡;3)IP出海,就是輸出文化IP和專利;4)產能出海,指的是海外建廠,轉移產能;5)資本出海,就是企業收購海外企業;6)資金出海,是投資境外證券市場;7)人力出海,指到海外創業或就業;8)模式出海,就是把國內的運營模式復制到海外。

從近10年來看,中國企業的出海模式正在發生重要轉變。一方面,傳統的產品出海增長放緩,逼近天花板;另一方面,產能出海、資本出海、服務出海的勢頭更猛,特別是IP出海(包括知識產權和文化娛樂服務),增速高達20%以上。這個轉變其實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軌跡:物的維度,我們從出口農產品,到加工貿易,再到自主品牌;錢的維度,從早期海外并購為主到近幾年綠地投資(產能出海)越來越多;人的維度,從勞務輸出,到技術人員派遣,再到全球化創業。這是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縮影。1. 為什么出海的話題變得尤其迫切?過去幾年,中國出口特別強:2021—2023年,出口金額年化增長9%。但事情總是一體兩面:出口強是好事,但出口太強,有時候也是麻煩,因為會被指責所謂沖擊其他國家相關產業,引發貿易摩擦甚至政治沖突。這些摩擦、沖突的背后,體現的其實是所謂的“薩繆爾森陷阱”。什么是“薩繆爾森陷阱”?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在2004年提出:如果中國停留在相對低端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,那對美國是有利的;但如果中國在美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上取得進步,美國就會受到損害。趕超者的經濟規模越大,美國的損失就越大。而現在,隨著中國在高端產業的實力越來越強,開始觸及歐美的比較優勢,這個理論正在成為現實。舉個例子:2002年,全球光伏產業主要還是歐美日企業主導,中國企業只占1%的份額。20年過去,今天是什么比例?中國占全球90%的產能,50%以上的出口份額。這對很多歐美日企業意味著什么?破產清盤。2023年,全美就有100多家光伏企業破產。2024年,像SunPower這樣的頭部企業也都停業了。再比如說新能源車,2023年全球每四輛出口的新能源車中,就有一輛來自中國。2024年8月,比亞迪已經是全球市場占有率最高的新能源車企業。這對歐美國家的汽車工業造成了巨大壓力,以至于福特汽車CEO公開呼喊:“別管華為、Tiktok了,先救救美國汽車工業?!蹦敲磫栴}來了:在相互依存、相互競爭的情況下,怎樣做才能既保護中國和中國企業的根本利益,同時又回應歐美國家對于貿易失衡的關切?可以考慮從產品出口轉向產能出海。中國的光伏產業,近些年其實也是在通過產能出海這個路徑來求生。2011年開始,歐美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“雙反調查”,大幅提高關稅,導致中國光伏產業遭受重創。2012年,龍頭企業晶澳科技凈資產收益率同比下降36%,全球最大的光伏企業尚德電力更是在2013年破產重整。但中國企業快速調整戰略。隆基綠能、晶科能源、天合光能等20多家企業開始在東南亞布局產能,繞道出口到美國。這個策略非常成功:到2023年年底,美國進口的光伏電池組件80%來自東南亞,而東南亞80%以上的產能來自中國企業。所以當2024年美國宣布對中國光伏產品加征50%關稅時,中國企業已經“無動于衷”。當然,博弈仍在繼續。美國開始對東南亞進口產品發起調查,這意味著中國企業必須探索更多元化的出海路徑,甚至考慮直接在美國建廠。光伏只是大國博弈中的一個小側面,未來十年,像新能源車、半導體、機械設備這幾個行業都需要面對不斷惡化的全球貿易環境。所以中國廠商也需要不斷快速反應,推進從產品出海到產能出海的轉變,實現互利互惠,在拉動海外當地經濟的同時,優化自己的資產負債表,最終增強自己的全球競爭力。2. 中國企業出海有哪些優勢?我認為最關鍵的是中國的兩個能力:超級供應鏈和數字能力。先說超級供應鏈。我們看國際快時尚電商平臺SHEIN,每年出貨10億件,從顧客下單到收貨只需要7—15天。這樣龐大的訂單量會瞬間分散到珠三角的成千上萬家工廠。這些工廠經過數字化改造,反應速度大大加快,庫存水平可以從傳統服裝品牌的40%—50%降低至個位數。SHEIN供應鏈就是“中國超級供應鏈”的一個縮影。不只是規模大,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強大的“連接力”,就像一張巨大的蜘蛛網,產業鏈上下游緊密協作,一有市場需求馬上就能響應。再說數字能力。這個可能有點抽象,我給你舉個例子:現在一個人沒有海外運營經驗,沒有海外渠道,資金也不雄厚,甚至英語都不太懂,能出海嗎?

圖片[1]-敘事、向往、出海:2025年財富增長的三大關鍵詞

在數字化時代,真的可以。比如TEMU的全托管模式,你只需要把商品送到國內倉庫,后續的定價、營銷推廣、客戶服務、跨境物流等環節都由平臺完成。這背后就是中國強大的數字基礎設施和數字人力資本的支撐。有了這兩大能力,我們就看到了很多新物種,比如“無國界企業”。什么叫無國界企業?
比如,河南鄭州有個叫“致歐家具”的企業,國內沒什么名氣,但它是亞馬遜家具品類的第一名,年銷售超過60億元。它的產品100%銷往歐美,營銷全部在海外主流社交平臺,用本地人做本地內容,物流倉儲也是完全國際化的。這就是無國界企業,也是近20年出現的企業新物種。中國已經有不少無國界企業。它們的共同特征是:年輕,成立幾年內就實現國際收入大幅增加。和傳統企業先本土后國際化的路徑不同,這些企業經常是國內還寂寂無名,國際市場已經極其亮眼。為什么它們能做到這些?兩個原因:供應鏈發達,數字化程度高,能采取輕更靈活的組織方式完成大規模的協作。你看,這不就是我們前面說的,中國的兩大能力嗎?換句話說,在那些全球市場規模足夠大,中國供應鏈也有比較優勢的領域,還有機會將全球市場當作競技場,長出無國界企業。我們研究發現,要成為成功的無國界企業,需要具備四個特征:充分利用數字基礎設施,盡量扎根于國內某個產業供應鏈,聚焦某個有溢價的細分市場,組建國際化的團隊。除了“無國界企業”外,其實很多消費品牌出海的機會也非常好。為什么?一是涉及地緣政治摩擦的概率相對比較低;二是中國供應鏈優勢大;三是數字營銷模式容易復制到海外——所以,基于中國超級供應鏈,打造全球消費品牌,有可能是個機會。另外,目前的出海生態,并不是僅僅能看到“龍飛鳳舞”,而是可以“龍與螻蟻,各自風光”。意思是說,即使是個人或者很小的團隊,其實也可以在這種出海生態中找到自己位置。比如賣專業技能服務、技術支持、物流服務、支付服務、法律服務、資金服務、本地化服務,等等。一個古老的故事,說美國淘金熱中,最賺錢的是賣鏟子的。邏輯其實一致。還是那句話:游戲規則變了,要么退出游戲,要么弄清楚新游戲規則,重新上路。超級供應鏈優勢加上數字能力,其實正在重塑中國企業的全球化路徑。這條路注定不會平坦,但對于那些準備充分、有遠見和耐心的企業和個人來說,機會也永遠存在。04

結語

2025年,錢從哪里來?今天我給出的三個關鍵詞是,敘事、向往、出海。它們正在改變著人們的增長預期,改變著投資、消費和營銷的方式,也改變著企業的戰略和方向——每個“大詞”背后,都是天量資金的潮起潮落。畢竟,金錢永不眠。

? 版權聲明
THE END
喜歡就支持一下吧
點贊1872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