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年人最清醒的社交方式:只表達不駁斥,只溝通不辯解

圖片[1]-成年人最清醒的社交方式:只表達不駁斥,只溝通不辯解-愛分享導航

看過一個很有意思的笑話:
倘若你對一個程序員說:你開發的軟件出問題了。
他一定會氣惱地回復你:一定是你搞錯了,軟件怎么可能出問題?
但只要你對他說:你開發的軟件運行得比預期要慢。
他就會說:難不成是軟件出問題了?
仔細琢磨一番便發現,這其實跟程序員無關,而是跟你的溝通方式有關。
我見過最愚蠢的溝通習慣,便是把對方放在了對立面。
01不知你有沒有遇到這種情況:
你說吸煙有害無益,他非要駁斥:有人吸了一輩子煙,還不是活到八九十。
你講現在的孩子壓力大,對方卻辯解:孩子壓力大,也是一種鍛煉。
這類人不講事實,不談邏輯,只是為了反駁而反駁。
這只會讓局面變得烏煙瘴氣,惹得大家都不痛快。
自媒體人@土哥有個朋友,特別喜歡反駁別人。
有次,幾個人一起聚餐,其中一個人嘗了塊菠蘿,便夸贊這菠蘿好甜。
朋友卻立刻糾正對方,說這是鳳梨。
大家都不以為意,紛紛打趣道:都一個樣。
他卻繼續否定,甚至還講到了植物分類上。
幾個朋友面面相覷,都默契地不再開口。
原本熱鬧的氛圍,頓時冷了下來。
往后再有聚會,大家也都不再喊他。
你看,這些在言語上勝利的人,看似占了上風,其實是一種淺薄的表現。
在他們的眼里,只關心自己的勝負,無論你說什么都要和你爭論一番。
溝通的過程是否舒服,都與他無關。
博主@許小貓以前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,有位同事很喜歡跟大家唱反調。
每當大家商量方案時,團隊成員們都積極地建言獻策。
只有他冷冰冰來一句:這個方案根本不行,漏洞太多了。
有同事建議他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,不要一上來就反駁別人。
可他卻閉口不言,全然一副與自己不相關的樣子。
時間久了,同事們對他積怨已久,都不愿意跟他一組。
沒多久,他就被踢出了團隊,只能在公司做些雜活。
富蘭克林說:
“爭辯和反駁或許會帶來暫時的勝利。但你永遠無法通過這表面上的勝利贏得對方的尊敬。”
倘若總盼著在言語上獲得優越感,那溝通的目的只是為了勝過對方。
成年人的社交,最忌諱把反駁當作習慣。
到最后,你不僅得罪了別人,還消耗了自己。
02心理學中,有個概念叫作“病理性詭辯”。
意思是說,不管別人說什么,都要反駁一通,以此來提升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。
說實話,對抗式溝通,是一種低段位的溝通方式。
這不僅得不到他人的尊重,還會暴露自己的無知與粗鄙。
《非暴力溝通》的作者盧森堡,講過一個故事。
以前的他總愛反駁別人,不管對方說什么,他都要駁斥一番。
有次,他主持一個研討會。
講了半個小時后,他停下來請學員發表看法。
這時,有個學員舉起手,毫不客氣地說:你簡直是我們見過最傲慢的演講者。
按照以往的情況,他都會立即為自己辯解。
但這次,他并沒有急著指責對方,而是耐心地詢問對方為什么有這樣的想法。
這才知道,原來對方是想表達:他所演講的方法論在生活中的運用并不都是一帆風順,有時也會遇到困難。
了解對方的訴求后,他解釋自己也有不順的經歷,但這個方法確實加深了他與別人的感情。
對方這才認可他的想法,滿意地點了點頭。
就這樣,原本一場激烈的辯駁,就這么輕易化解了。
聽過一個有趣的比喻:習慣性反駁有時就像撓癢癢,你越撓,就越癢。
大多數的反駁除了發泄情緒外,沒有任何意義。
與其從別人嘴里爭個高低,還不如換一種表達方式,讓大家都能自如。
管好自己的嘴巴,不要急著反駁別人。
開口前,先在頭腦里過一面。少些否定,多些肯定,便是最高級的情商。
03學者黃侃在北大教學時,住在白廟胡同里。
有次,他跟友人一起探討學術問題,隔壁卻突然傳出一陣聲響。
黃侃聽著很生氣,便語氣不善地找對方理論:現在都是晚上休息時間,別吵了行嗎?
聽了這話,對方也惱火地回道:你是哪位啊?
看到是黃侃后,對方就直接開口:有什么意見請平心靜氣地說,你這樣的態度只會惹惱我們。
黃侃想了想,沒再反駁對方,而是態度謙和地表達了希望對方安靜的訴求。
友人見此情景,不解地問:你怎么不反駁回去,是被嚇到了嗎?
黃侃解釋說:“對方是個講道理的人,不反駁他,才會讓他感覺舒服,下次自然會注意,不會再打擾我們。”
果然,他回到房間以后,隔壁再也沒傳出什么動靜。
真正的溝通高手,從不會在言語上爭強好勝。
與人相處時,最舒服的表達方式,便是把對方放在前面。
畢竟,沒有人愿意自己句句都被反駁,也沒有人想要丟掉面子。
谷歌總監戴維,有過這樣的經歷。
他的下屬強納森總在打電話時聲音很大,影響了不少同事。
于是,他便主動把對方喊來辦公室,讓他以后安靜一點。
強納森卻反過來質問戴維:你前幾天打電話的時候,說話的聲音也很大。
其他同事聽到后,都紛紛安靜下來,以為他們會發生爭吵。
可戴維聽罷,并沒有生氣。
他向強納森誠懇地道歉:“如果我當時聲音很大,我向你道歉,以后你發現我這么做時,也請隨時指出。
但你今天打電話確實太吵了,這與其他人無關。”
對方這才承認了自己的錯誤,跟大家道了歉。
三毛曾說:“從容不迫的舉止,比起咄咄逼人的態度,更能令人心折。”
成熟的社交場上,沒有對錯之分,只有包容與尊重。
適當放低自己的姿態,溝通時少一些計較,多一些包容。
說到底,所有舒服關系的背后,都是不動聲色地接納。
政治家本杰明年輕時,十分自傲。
與人交談的時候,經常一個勁地否定對方。
有次,一位老人當面指出了他的這一缺點。
老人說:你的所有意見,對于你意見不同的人來說是一種打擊。沒人喜歡聽你說話,這無疑是一件糟透了的事情。
本杰明聽了,茅塞頓開,自此學會了“好好說話”。
他不再著急辯解,而是更加平和地表達自己的看法。
這不僅使他發言的機會有增無減,還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沖突。
要知道,別人說東,你偏說西,這種較勁叫作“發神經”;
別人夸你一句,你回一句贊,這才叫作社交。
當你溝通時,把表達排在了駁斥前,恭喜你,正式進入成年人的社交場了。

? 版權聲明
THE END
喜歡就支持一下吧
點贊513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