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圖片[1]-當一個人開始不怕出丑、不怕搞砸、不怕犯錯…-愛分享導航](http://www.zzgyrme.cn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07/20250709132557951-image.png)
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:
在大家面前發言時,你看著大家的炯炯目光,緊張到忘詞;
在開會討論時,擔心自己的觀點不被認同,就選擇沉默、附和;
碰到熟人問你事,你回答完之后,又覺得自己答非所問,瞬間信念崩塌、不停自責。
這些事都能讓你恨不得鉆進地縫,腳趾都快摳出三室一廳。
可事實上,你的好壞除了你自己,根本無人在意。
只是自己的無端放大,才讓你覺得輸不起、放不下。
但正如羅永浩說的:公開出丑,可以克服自身各種心理障礙。
仔細想想,確實如此。
出過丑、犯過錯,你會發現并不會天塌地崩,日子照樣過,時間照樣走。
丟掉面子,甩掉包袱,心中無事一身輕,做事自然多遂意。
01 打破「體面」的保護殼,允許一切發生。?
在《山月記》有這樣一個故事。
年少得志的李徵,心懷詩歌夢,看不上官場的迎來送往,辭官、關進書房,每日寫詩。
可他又自視甚高,不愿下苦功夫打磨詩作;還害怕被嘲,更不愿將詩作公之于眾。
直到眼看著殷實的家底掏空,過去落后的人都走到他前面去,他終于明白,自己過去所謂的尊嚴、體面有多不堪一擊。
就如他自己的那句感慨:我生怕自己并非美玉,故而不敢精雕細琢。
好像只要不打破這份想象,就永遠可以當作自己可以成功。
可所有的不敢、不想,都會成為你的絆腳石,讓你在原地停滯不前。
只是看起來不顧一切地努力,卻沒有深扎下去的拼勁。
正如莫言所說:真正的強大不是對抗,而是允許發生。
當你允許一切發生,允許不完美出現,然后精心打磨,你才會發現,其實一切皆有可能。
作家沈從文,就是一個愿意打破所謂的「體面」,允許發生,愿意放下,最后收獲更大成就的人。
只是小學畢業的他,好不容易在文學領域獲得非凡成就。
卻因為時代的變化、文學思潮的變遷,他遭受了不少波及。
可他并沒有固守所謂的面子、身份,放下作家的頭銜,投入到文博研究的新領域,成為了歷史文物研究者。
你看,允許自己從頭開始,放下所謂的包袱,輕裝上陣,或許才能走得更遠。
《半山文集》中有這樣一句話:一個人能接受的事情越多,越是自由。
每一種難以接受,都給自己立起一道墻,墻立得多了,不是迷宮,即是牢籠。
人生在世,要想活得順遂,其實是有竅門的。
放下所謂的體面,允許一切好與不好,讓它成為你成長路上的能量,人生也就豁然開朗。
02 一個人的成長,都是摔出來的。
晚清第一能臣曾國藩,可以說是一路跌跌撞撞走出來的。
年輕時經歷了7次科舉,才中秀才;進了官場,被同僚排擠;上了戰場,幾次被擊潰;甚至還被皇帝當眾羞辱。
可偏偏這樣的「丟人現眼」,他卻在《曾國藩家書》中寫道:
吾生平長進,全在受挫受辱之時,務須咬牙勵志,蓄其氣而長其智,切不可恭然自餒也。
這句話的意思是:我這一生的長進,全都是在受到挫折、屈辱時得到的。
賢弟你也務必咬緊牙關,磨練意志,積蓄志氣,增長才智,千萬不能自我氣餒,萎靡不振。
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,勸解弟弟曾國荃切要振作精神,不要自暴自棄。
正是因為這一跌、那一絆,讓人長了記性,主動尋求改變,成長才會真正發生。
我上一份工作,每天都在和PPT打交道,做不完的方案。
但我剛開始,是一個邏輯思維非常差的人,想法天馬行空。
可當時,我并不覺得有問題,甚至有些沾沾自喜,因為我總能想出各種各樣不同的新想法。
直到需要落地執行,我的那些想法,都要梳理清楚,做成完整的流程,呈現在所有人面前時,我的天塌了。
方案一遍遍被打回來,不是缺少環節,就是方向跑偏。
每天熬到十一二點,差點因為我的方案,而耽誤了項目進度。
這是我到目前為止,摔得最狠的一次,讓我徹底長了記性。
所以,之后再有關于方案、內容的工作,我再也不敢懈怠,不過于天馬行空,學會了腳踏實地,明白了落到實處。
你看,當你徹徹底底摔過一次,你再爬起來之后,你就會變得完全不一樣了。
剛學騎車時,摔過兩回也就熟練了;
剛學游泳時,喝了幾次水也就能游了;
剛入社會時,犯過幾次錯也就清楚了。
正如郭沫若說的:
一個人總是有些拂逆的遭遇才好,不然是會不知不覺地消沉下去的,人只怕自己倒,別人罵不倒。
困境、磨難、痛苦,這就像人生路上躲不開的風雨。
雖然痛苦,但讓你堅強;雖然苦澀,但讓你成長。
03 與其畏手畏腳過一生,不如敢想敢做闖一回。?
法國有一句諺語:一個從不出丑的人,并不是一個他自己想象的聰明人。
不出錯的人生,并不代表的事事完美,也意味著你從未讓自己大膽嘗試過一次。
而看起來的小心翼翼,也不過是把自己本可以學的東西、獲得的機會,都拱手與人而已。
放下所謂的體面,舍棄無用的面子,與其畏手畏腳,不如勇敢闖一回!
1. 不過度準備,實戰才是硬道理
應該有無數個人的腦海中有過這樣的念頭:等我準備好了,我再開始。
好像只要一切準備就緒,就可以打個勝仗。
但事實上,你永遠不會準備好,就更別說行動了。
而唯一能夠作出結果的,并非一切準備完全,而是赤手空拳出局。
就像馬云說過的:
如果阿里巴巴當初什么都準備好了,就不會有現在的阿里巴巴了。
與其在理論中反復打磨,不如先邁出第一步。
正如那句名言所說:實踐出真知。
不投身實戰,你就永遠無法找到那把通關的鑰匙。
2. 不懼他人眼光,做自己想要的選擇
曾看到關于作家村上春樹的故事。
曾經作為酒吧老板的他,在30歲時,選擇放棄自己的事業,決定當一名作家。
這在所有人眼里,都覺得不切實際,甚至不少人勸他放棄。
可他的做法是推掉社交、拒絕應酬,全然沒有被別人的聲音所影響,打磨出了開山作《且聽風吟》,斬獲群像新人文學獎。
你看,一切的結果,其實都來自于你自己堅定地選擇。
即便剛開始,一切都是未知,但你只有真正做過,你才會知道對錯、好壞。
否則,未經嘗試過的選擇、未曾實踐過的路徑,都會成為你「可能成功」的遺憾。
3. 允許試錯兜底,在過程中逼近理想解
曾看到這樣一句話:是人都會犯錯,所以鉛筆的后面才會有橡皮擦。
是啊,我們從小做的題目,有一個步驟算錯了,那就劃掉重新驗證就可以。
誰說寫錯答案,但又重新改正的題目,就不是學會了、正確了呢?
解題如此,人生也是一樣。
給自己留有試錯的余地,做錯了及時調整,然后一步步接近正確值。
那些曾經做錯的事,并不會成為你出丑的痕跡,而是你成就的勛章。04
我們都知道,愛迪生發明電燈,失敗了上萬次,但他說:我沒有失敗,我只是找到了一萬種行不通的方法。
人生中的每個過程,都值得我們去嘗試、去體驗。
即便會跌跌撞撞,就算會漏洞百出、會尷尬臉紅,也要大膽去做。
當你我能有不怕失敗、不怕搞砸的強心臟,才能有登上云霄的膽量。